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星洲日報:義工的天涯日記



星洲日報:義工的天涯日記

2009年7月9日

(香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過倘若只是走馬看花,收穫始終有限。8個年輕人今年4月成立非政府志願組織VolTra“義遊”,顧名思義,“寓義工於旅遊”,他們引入全球逾百國家、超過3000個國際工作營及義工計劃,在旅程中與世界各地的人合作做義工。到日本、歐洲,除了選擇購物,更可選擇透過搞節慶活動,學習當地傳統文化;若要另類,也可選擇深入中東、非洲,認識平日難以接觸的世界。


去德國做考古發掘,再到巴勒斯坦難民營輔導孩子,之後還到過西班牙做環保、克羅地亞協辦音樂節、立陶宛搞青年營……參加了5個國際工作營,在各國留下了汗水和歡笑,VolTra傳訊總監兼籌募總監莊曉斌表示,小時候很想去外地交流,但一直沒機會,“一是要有錢,一是要成績好,但我兩樣都沒有”。長大後,聽到有朋友說去法國幫兩隻羊“建屋子”,於是認識了工作營這回事,令他開展了“義遊”人生。


“工作營有別於遊學團,因為大家要透過義工生活,學習與當地社會交流互動,學習文化。”阿斌說,3年前去克羅地亞一小村落協助Dalmatian World Music Festival,除可認識有關Dalmatian音樂,亦有機會與村民相處,他說當地村民對待他們親切,“記得在街上曾有一小女孩被欺負,竟然跑來向我求救!”


走訪逾百城市練得一手好廚


參加工作營,每天要按時間表行事,可能要朝九晚五工作,未必有自由時間遊玩,一般都“包食包住”,但未必“包煮包洗”。阿斌笑說,他的廚藝因而有了明顯進步,記得首次去德國考古時,其他外國義工寧願“捱麵包”,都不肯吃他煮的東西;但去年到立陶宛,他曾去當地義工家裡大展身手煮中國菜,不只他家人,甚至連他的鄰居朋友十多人都搶著要試,“都好有成功感”。


踏足過逾百城市,他表示一般旅行可能較“表面”,走馬看花,但參加工作營令他可以更瞭解別人的生活,亦可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笑說學懂用24種語言說“多謝”。從世界各地賺取了難得的經驗,現在,他回饋給世界,開放了自己香港的家,接待外國旅客,去年底至今已有17人入住過。


九州做“火炬”探訪療養院


另一名VolTra成員鄭漢文(Ivy)亦參加過3個工作營,其中一次最難忘,是到日本九州參與“小松明火祭”,由於這個村落有40%以上人口是老人,故要找來一班青輕人幫忙做“火炬”,另外亦體驗幫當地人種稻、探訪療養院等。她覺得“義遊”除適合學生,亦適合上班族,“以前讀完大學未必有機會交流,但現在有這機會,便能讓我們去擴闊視野”。


逾3000工作營可供報名


國際工作營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今在世界各地已相當流行,配合不同地方需要開辦不同義務活動,但在港卻較少人認識。VolTra“義遊”主席鄧緯榮(Bird)表示,正因去年自己參加工作營,報名時發現很麻煩,激發他組織“義遊”的決心。


去年一心想去印尼參加工作營的Bird表示,向外國工作營組織報名,久久都未能確認申請,後來經朋友介紹決定轉去蒙古,“相信不少人都像我一樣遇過麻煩,所以我想成立‘義遊’”。

他到了蒙古一間在草原上的孤兒院做義工,將香港的小玩意,如竹蜻蜓、吹波膠等,帶給當地小朋友,又教他們搓湯圓。他說,當地的工作營,是由一個以前參加過工作營的蒙古人舉辦,“玩過的人,明白當中意義,便會想承傳下去”。


盼安排外國人來港服務


“義遊”成立後,與亞太區國際工作營網絡組織(NVDA)簽署國際合作協定,是香港唯一認可組織提供逾3000個工作營計劃,包括環境保育、農業發展、社會服務等,短期計劃一般為2至3週,長期計劃則由2個月至一年不等,今年6月起正式為香港市民提供報名服務。Bird表示,除了接受港人報名,亦希望有外國人能來港服務,現正聯絡社福機構,盼能在12月辦到第一個香港工作營。如想瞭解“義遊”,可瀏覽http://www.voltra.org/。(香港明報)


星洲互動‧2009.07.09


http://opinions.sinchew-i.com/published/date/20090709/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