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香港經濟日報 -- 文化旅思 義工旅遊 (09/07/2009)


閱讀本文前的60分鐘,阿仔無間斷地在做以下動作︰
把自己關在房間,對着遊戲機「升呢(升Level)」而廢寢忘餐。
走出大廳,開電腦勁玩facebook,為女朋友收到追求者所送的2,000個虛擬心心而「眼坦+ O嘴(目瞪口呆)」。
呆坐梳化,亂按電視遙控器,感嘆目前生活「悶到無朋友(悶得不得了)」,正苦思原因為何。
阿仔生活空虛無比,我決定阻止他繼續虛度人生﹗要他Change the Life,方法就是一邊旅遊一邊做義工,藉此填滿他生活上的苦悶和空閒,令人生更有意義。
一邊旅遊一邊工作的Working Holiday(工作假期)便聽得多,但「一邊旅遊一邊做義工」又是甚麼東東呢?答案就是義工旅遊(Voluntourism)。它就像某某出奇蛋一樣,能一次過滿足旅遊者多個願望。不信?且聽,兩名義工旅遊達人娓娓道來……


達人Pun︰我遊.我思
名字︰莊曉斌(Pun)
正職︰藝術行政
兼任︰志願組織VolTra(義遊)傳訊及籌募總監
曾到︰德國、巴勒斯坦、西班牙、立陶宛、克羅地亞
我叫Pun,喜歡上義工旅遊,是源於多年前同事的一句說話︰「這個假期,我要到法國為兩隻綿羊建房屋。」原來,他參加了國際工作營(International Workcamp,下稱Workcamp)到法國一邊做義工,一邊遊山玩水。
正是這個有趣的引子,燃起了我對義工旅遊的興趣。在2003年,我到德國參加考古工作的Workcamp,一試便被那獨特的體驗吸引着,更決定每年也要來一趟義工旅遊,豐富人生閱歷。
很多新相識的朋友也問我,為何對義工旅遊如此着迷,誓要一年去一次。其實答案就如一字這麼淺︰義工旅遊恰如旅遊版的出奇蛋,一次過滿足「旅遊×義工×交流」的crossover願望,讓旅遊者藉着社區建設、藝術交流等服務,親身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和文化,享受一個心靈豐盛之旅。
同途達人 授秘技
這是一生必須體驗一次的經歷。相信我,義工旅遊絕不能跟一般旅行團或自遊行相比。無他,旅行團會否帶團友到德國考古?自遊行又能否跟當地人,甚至來自其他國家的遊客作深入的認識和交流?由於Workcamp限制義工人數,一般每個國家最多只有2個義工名額。因此,我甚少在Workcamp裏遇到香港人。
對於在歐洲工作和讀書的我,其實不難找到機會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但在Workcamp裏所碰到,全是跟工作上和學校裏所裏遇到的朋友不同。譬如說,在日常的生活裏,你遇到截順風車高手的機會是百分之幾?那麼,遇上同時只以順風車和借宿當地人家的旅遊達人之機會,又是幾百分之幾呢?在立陶宛的 Workcamp裏,我便結交了一個這麼有趣的朋友,還學會了截順風車的秘技,在往後的旅程大派用場呢。
莫以為Workcamp裏的義工只會風花說月,大講旅遊經。其實,我們也會討論國際事務,從歷史到文化,以至人道救援等大是大非的社會議題,也是我們的交談內容之一。或許就是這些不同層次的跨文化交流,讓我了解各國文化之餘,也得到一些反思空間。
很簡單,一首國歌已讓我反思自己的身份(identity)定位。當你試過眼見其他義工感情澎湃地唱出自己國家的國歌,而自己卻有口難唱時,那種尷尬而直接的反思,會領你心裏暗忖︰「吓?點解自己會唔識唱架?﹗」有點難堪,有點黯然……
國際交流 引自省
很沉重?No Way。Workcamp最弔詭的地方,就是令你有「唉,點解會咁」的深層次體驗,也令你擁有「嘩!咁都得?!」的愉快體驗。話說在立陶宛舉行的 Workcamp,我和其他成人義工便負責為當地青少年和來自其他國家的青少年義工,設計暑期夏令營的活動內容,當中包括教授語言和構思與運動有關的小遊戲。
問題來了!到底我應該教授哪一種語言呢?廣東話是我母語,但其實我又不懂廣東話的9聲拼音;國語呢,我雖懂,但又未至於專業水平,更遑論教授非操華語的青少年?面對這難題,我的確有點手足無措。不停問自己「點解會咁?」但現實不容許我不停自問而不答,因此,我決定捨難取「較易」︰教授 國語。
雖然我懂說24種語言……裏的「多謝」,但要我教授國語,情況就有點搞笑。搞笑在於不斷從4聲中找出正確聲調之餘,又要戰戰兢兢地讀出拼音,壓根兒就是不知道自己正確與否,心底裏更不其然出現「咁都得」的想法。還好我生性樂觀,從正面看就是這次的義工旅遊經驗,不單讓我與各地義工進行文化交流,還可以享受筆身難忘的自省體會。試問,這種思潮起伏的好玩過程,一般旅行團能媲美嗎?
﹏﹏﹏﹏﹏﹏﹏﹏﹏﹏﹏﹏﹏﹏﹏﹏﹏﹏


達人Ivy︰我遊.我見
名字︰鄭漢文(Ivy)
正職︰金融業
兼任︰志願組織VolTra(義遊)人力資源總監
曾到︰德國、澳洲、日本
我叫Ivy,金融業的工作帶給我極大壓力。幸好,給我在生命中遇上了Workcamp,藉着「義工×旅遊」這個經歷,體會不一樣的事物,為生活和工作重新定位。
每天營營役役地工作,我忙碌得連坐下來靜靜思考的機會也沒有。因此,我每年也會給自己一個假期,嘗試在不斷重複的機械式工作以外找回自己。即使是一些大熱的旅遊國家,我也選擇拋開旅遊書,透過我的Best Kept Secret —— Workcamp,重新認識當地人文風情及居民的生活逸事。
傳承助人 更切實
我特別喜歡參與以節日為主題Workcamp,除了因為喜歡被濃厚的歡樂氣氛包圍外,也因為以義工身份參加節慶,更能體會出不一樣的感受。我想說的就是 Give and Take的分別,義工是Give,而遊客就Take。前者付出了汗水和努力,切切實實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感覺比後者只拿着相機,隨便拍下節慶情況來得更實在。
早前,我特別到日本九州大分縣中的一個小鎮——緒芳,參加Workcamp並協助籌辦節慶小松明火祭,為文化傳承出一分力。我和其他義工便化身活動搞手,安排活動內容之餘,也跟進各個細節。而我所負責的環節,便是在山上沿路設立火炬,再由當地居民有次序地點起火種,形成漫天花火的情景。
文化保存 證意義
不要小覷「點火」這動作,只要身處現場,親眼看見當地居民,舉家走到家門前合力點火的情景,均會被那種民族團結和薪火相傳的情景所感動。當晚,我看到居民無論男女老幼均戮力參與,活現出薪火相傳的傳統。心想︰若果因為當地人口老化,而令這傳統節慶活動慢慢消失的話,那就太可惜了。
沒錯,義工旅遊並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這種「以人為本(Human Oriented)」的實在感覺,讓我在10數天以至幾個月的假期裏,見證了不一樣生命的意義、真正的眼界大開。
﹏﹏﹏﹏﹏﹏﹏﹏﹏﹏﹏﹏﹏﹏﹏﹏﹏﹏


後記
跟Pun、Ivy和Helen(訪問聯絡人)3位年輕人對談,甚少聽到如文首阿仔常說的流行諺語。最常聽見的,反而是以一句句完整的英文句子形容遊歷時的見聞,表達所思所想。見識廣博,言中有物,是義工旅遊影響了他們?還是Workcamp把他們的潛藏才能和優點引發出來?或許結論只有一個︰他們因義而遊,最後更因遊得義,豐富人生。願與全港年輕人共勉之。
﹏﹏﹏﹏﹏﹏﹏﹏﹏﹏﹏﹏﹏﹏﹏﹏﹏﹏


Workcamp Q&A
Q︰為何會有Workcamp?
A︰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及德國的年輕義工合作重建戰亂時被破壞的村落,幫助宣揚和平信息。及後,Workcamp在全球迅速發展,活動也趨向多元化。
----------------------------------
Q︰ Workcamp的內容包括甚麼?有特殊學歷要求嗎?
A︰義工旅遊歡迎18至35歲人士參加,計劃由有關組織提供簡單的住宿和膳食,而其餘旅費則須由旅遊者要自行負費。計劃是以義工服務方式,讓來自不同國家的義工聚首交流。工作種類包括︰環境保育、農業發展、文化承傳、教育學習、公共建設、藝術交流等。計劃沒有特殊學歷要求,個別計劃會提供簡單的義工訓練。
----------------------------------
Q︰參加Workcamp後,還有時間旅遊嗎?
A︰ 義工可在公餘時間到周邊地方遊玩。工作營分為短期及長期計劃,前者一般為期約2至3個星期,而後則由2個月起至1年不等。建議先選擇已發展國家,體會Workcamp文化,才考慮參加發展中國家的Workcamp。
----------------------------------
Q︰香港人可透過甚麼渠道參加Workcamp?
A︰ 可透過VolTra(義遊)申請。申請人只須選擇有興趣的活動計劃和繳交費用,VolTra便會協助跟進申請事宜,並提供顧問意見。查詢網址:www.voltra.org。
----------------------------------
Q︰參加Workcamp有哪些事項要特別注意?
A︰ 興趣和心態最重要,謹記這不是一般旅行團。參加者可帶備《Lonely Planet》方便策劃行程之餘,也可了解當地文化。此外,可帶備一些具本土特色的小禮物或土產食物(如湯圓)出發,方便與其他義工或活動受惠人士交流。
(綜合被訪者意見)
[引自香港經濟日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